新华网北京4月23日电 1955年,由亚非国家自发举行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揭开了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争取国家独立和主权、谋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历史新篇章。会议在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了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即万隆精神。 60年来,倡导“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弘扬万隆精神?中国在践行万隆精神、推动亚非合作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请看专家解读。 万隆会议:为何让人念念不忘 越南外交部副部长何金玉:万隆会议发布的公报强调加强经济、文化间的合作和经验分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万隆会议的十项原则为世界,特别是亚非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打下了基础,是对联合国宪章的继承,也为不结盟运动所遵循,是亚非国家克服诸多挑战的力量源泉。 印度中国问题专家谭中:万隆精神可归纳为3个方面,一是提倡和平共处;二是号召亚非人民摆脱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压迫,成为独立国家;三是号召全世界弱小国家、民族团结起来,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国际关系学教授哈什·潘特:当今世界秩序比以往更加复杂,世界在向多极化发展。对于亚非国家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铭记万隆精神,在发展亚非关系的时候牢记这些重要原则。 万隆精神:怎样继承和弘扬 柬埔寨副首相兼外交国际合作部大臣贺南洪: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对继承和弘扬万隆精神功不可没。这些举措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发展创造出双赢的条件,再次确认了尊重主权和不干涉他国内政的重要性,并将有助于通过基于规则的多边主义来提升各国平等的观念。 阿富汗前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斯潘塔:万隆精神当时是、现在也是国际秩序的基础。互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议、尊重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等,对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具有重要意义。万隆精神对亚洲国家尤其重要。阿富汗希望各国秉持万隆精神,停止干涉阿富汗内政,和平解决各项问题。 亚非人民团结组织巴勒斯坦代表赛义德·卡迈勒:当前中东地区的混乱局面正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无视中东国家主权,肆意插手和干涉的后果。血的事实表明,霸权国家处理国际问题的方式只会给中东带来更大灾难,破解中东乱局需要万隆精神。 巴基斯坦前驻华大使、前外交秘书阿克拉姆·扎基:万隆精神已经成为能够使许多国家长期维持和平的指导准则。纪念万隆精神的现实意义是促进国家的成熟理性,使各国学会尊重彼此,增加合作。今天,世界上一些地方还在承受战争的煎熬,因此现在更加需要万隆精神。 亚非合作:如何推动和加强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崑: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命运共同体等主张,是作为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发展中国家,在新时期提出的优化国际秩序的新理念和新做法。这说明,各种类型的亚非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探讨如何实现和平梦和发展梦。中国的这些外交实践与万隆精神和南南合作相通相融,有利于亚非国家的发展。 泰国法政大学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教授杨保筠:60年前,中国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参加万隆会议,推动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在新的形势下,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共谋发展的倡议,这是在进一步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平、稳定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斯里兰卡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院前院长阿桑加: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契合了亚非国家间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的区域合作需要,尤其是中国对亚非国家的大规模投资,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改善了数百万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斯里兰卡,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国家如何得益于中国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这个角度而言,中斯合作、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都是万隆精神在当今世界的最佳体现。(参与记者:唐璐、章建华、乐艳娜、王玉、周檬、杨梅菊、陈汉琪、仇博、张春晓、杨云燕、张建华、薛磊、李弘、常天童) 4月23日,万隆城市华灯初上。万隆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海拔700多米的万隆盆地中,是西爪哇省的首府。1955年4月18日至24日,第一次亚非会议在万隆举行,史称万隆会议。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下自行召开的大规模国际会议,共有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参加。今年4月24日,这里将迎来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追寻万隆精神的时代梦想——写在亚非领导人会议暨万隆会议60周年之际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由于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万隆会议所确立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十项原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相一致,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基础。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强调求同存异,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活动,从而为新中国赢得了尊敬,赢得了朋友。图为万隆亚非会议会场内景。 新华社记者钱嗣杰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