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友用车猝死:资金链断裂之外,还有什么“风口”问题? 来源:无冕财经 成立不到3年获3次融资,两次布局都赶上了行业风口,遗憾出局的友友用车到底做错了什么?汽车分时租赁真的是处在行业爆发前夜吗?后来者还有机会吗? 乍暖还寒时候,友友用车的倒闭给热闹的共享经济泼了一盆冷水。 3月10日,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平台“友友用车”发布公告宣布停止运营,直接原因是“之前签署的投资款项未如期到位”,并决定退回所有用户账户的存款。 曾被资本青睐、3年获得至少2000万美元融资的友友用车,赶上了共享经济的风口,却为何成为国内第一家倒下的分时租赁行业运营商?汽车分时租赁到底还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曾“成功”转型 2014年元旦,原阿里系员工余健结束了他的第一次创业,又盯上了闲置车市场。带着此前做“圈圈桌游”社交项目的创业经验,他开始筹备P2P租车项目。 4个月后,友友租车APP正式上线,以低于传统公司30%的价格,为闲置车车主、租客提供基于社区的私家车共享服务。 当时,共享经济概念在国内还未流行,同行只有PP租车,竞争不算激烈,同时期的宝驾租车和凹凸租车也都在刚刚起步。友友租车无疑具有先发优势。在正式运营之前及创立不到1年内,友友租车就获得了两轮融资。 ▲友友用车融资情况 据《新浪新闻》报道,截至2015年7月,友友租车共拥有近70万辆共享车辆以及近30万名注册用户,日订车单数在共享租车领域排名第二,约占P2P租车行业整体订单的25%-30%。 然而,由于迟迟未能解决P2P租车模式标准化服务困难、获取车辆成本高、使用效率低等无法回避的痛点,友友租车始终在亏损营运。 “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复制到20个城市就会带来20倍的问题,而规模扩张并未带来业务效率的显著提升。”友友租车联合创始人蒋擎如是说道。 ▲友友租车联合创始人蒋擎 2015年8月31日,股东会议过后,友友租车决定转型进军流程上更加可控的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市场,48天后安卓版、IOS版产品上线,并更名为“友友用车”。 在蒋擎看来,分时租赁能满足用户短途出行需求,而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很大,政府相关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越来越多厂商开始推广新能源汽车。 转型初期,友友用车专注于布局北京,因其作为一线城市,用户租车频次相对要高。但政策限制下,友友用车无法拿到新能源汽车营运牌照,权衡之下,只好选择以连车带牌一起长租的方式从北汽、比亚迪(49.490, -0.53, -1.06%)等车厂借来90%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而后上线了“P+(Peer Plus)计划”,以月租的方式面向用户招纳闲置的新能源汽车。 区别于传统租赁企业,友友用车在每一辆新能源汽车上安装了智能系统T-BOX,用户得以通过手机APP自行完成下单、取车、还车等环节,整个过程不需要人工参与。一时间,这种零等待、零押金智能化租车模式颇受消费者欢迎。 ▲友友用车租车使用流程 据友友用车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友友用车出租率在90%以上,车均在途约12个小时,车均订单不少于3单,峰值时日均订单量超过1000单,单车盈亏比在90%以上,实现了“盈亏平衡”。 跨不过的资金难关 友友用车还计划着一旦北京试点成熟便向二、三线城市渗透、进行规模扩张,但颓势说来就来。 2016年8月底,友友用车在北京的运营点减少至50个,运营的车辆仅剩下200辆,这距离友友用车从P2P租车转型至新能源分时租赁尚且不到一年时间。而此前的3月,友友用车在北京写字楼、小区、学校等地设立的网点接近70个,运营车辆差不多有300辆。 对此,蒋擎解释称,收缩北京市场是因为公司准备将精力放至二、三线城市上,但直至停止运营,仍未见其拓展二、三线城市的具体动作。彼时,曾有人猜测友友用车资金链出现了问题。 今年2月,友友用车变相收取每人1000元的租赁押金。随后,“网点没有车辆”、“申请退款失败”等用户留言频现,引起人们对其现金流的关注,此次的停运公告坐实了资金链断裂一说。 友友用车官方解释也证实,资金链断裂是其死亡的导火索,对于互联网创业公司而言,资本是难以跨越的难关。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个市场,没有足够的实力不能随意进。” ▲2016年3月,友友用车股东将股权进行质押 友友用车早期定位于P2P租车模式、采取平台接入私家车的轻资产运作,转型后的分时租赁则需要购置大量的新能源汽车,属于重资产操作模式,从轻资产运作到重资产运营,资金压力极大,此时成本因素成关键。 友友用车每月每辆新能源汽车需向车厂支付2000-4000元租金,向停车场支付约700元的停车费,向车桩支付电费以及服务费。在线下,友友用车还配备有一支40多人的运营团队。如此算来,一辆用于分时租赁的新能源汽车面临着高昂的成本。 盈利困难使得成本问题难以解决,加剧了友友用车败局的出现。友友用车的盈利模式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于租车费用(0.2元/分钟的时长费用与2元/公里的里程费用之和),以及少量的广告费等增值服务费和衍生服务费用。 蒋擎给易观智库算了一笔账,“预计达到3000-5000辆车的时候可以实现整个公司的盈亏平衡。”事实上,一年半时间,友友用车在北京的试点停滞在300辆左右。 《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查询工商信息得知,2015年,友友用车净亏损了1417万元,负债高达2173万元,接近三年的运营几乎全靠融资烧钱支撑。 汽车分时租赁能爆发吗? 共享经济方兴未艾,友友用车此时出局,业内人士惋惜其倒在了汽车分时租赁行业爆发的前夜。 近两年,进入分时租赁领域的企业犹如过江之鲫,既有整车厂商、汽车经销商、新能源运营企业,也有互联网创业公司、租车公司及分时技术服务商等。据统计,截至2016年11月底,国内进入新能源汽车租赁的运营商已经超过100家。 ▲国内汽车分时租赁融资轮次 普华永道思略特研究报告指出,未来5年,汽车分时租赁市场将以超50%的增幅继续发展:2017-2018年是汽车分时租赁发展的关键期,预计2018年后市场格局将逐渐趋于明朗,到2020年,整体车队规模有望达到17万辆以上。 然而,汽车分时租赁市场既是蓝海,亦是深海。 根据极光大数据iAPP监测平台数据显示,分时租赁市场至今仍然未成气候,在PP租车、凹凸租车、即行Car2go、Gofun出行和绿狗租车五款主流分时租赁平台中,即便是渗透率最高的PP租车也只有0.037%的市场渗透率,显著低于主流租车平台神州租车0.229%的水平。 “车、牌、充、停、运”五大难题使得企业只靠蒙眼狂奔难以长久。 自购车辆模式无疑过重,汽车自身成本再加上停车成本、充电费用、运维成本,一辆新能源汽车的成本让不少小玩家“力不从心”。此外,由于充电桩不普及,新能源汽车普遍面临着里程焦虑和充电困难问题。 而对于分时租赁新能源汽车平台来讲,要想扩大规模,资质牌照是必须跨越的另一重大山。目前,在新能源汽车主要消费的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对运营牌照资源的制约仍未放松。 高企的成本、稀缺的牌照资源,使得汽车分时租赁成了一桩离开政府补贴便很难做成的生意。 回头来看,最终顽强地存活下来的公司,大抵是两类:一类是PP租车、微租车、凹凸租车这一类获得了雄厚资本支持的平台;另一类则是依托整车厂商和产业链上游玩家的企业,本身实力雄厚。 毕竟,“这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的行业,最早退出的肯定是因为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的企业。”易观互联网出行总监张旭表示,现在的分时租赁企业中不少是创业企业,也有传统企业甚至车企,目前来讲各家都在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扩张战场,但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资金要优先保证。 巴歌出行CEO孙杨也认为,由于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模式尚未走通、产业并不成熟,资本市场对此还持观望态度,“与北汽、上汽等主机场做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的‘财大气粗’相比,创业公司更要具备的素质就是‘挺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