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瞭望丨从另一个角度看“劳动力成本上升” 有关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话题持续不断。从微观层面观察,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这一难题,企业更是呈现出“嗷嗷叫”的状态。尤其是在劳动力成本上升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与产品价格低位徘徊、工资上升幅度与员工利益诉求存在落差等三大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企业相对成本确实较高。 但看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不能只从工人工资增长的角度出发,还需要有别的视角。 首先,劳动收入成本占比较大幅度提升与企业生产总支出下滑不无关联。 中国经济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平稳滑动到中高速增长平台,企业的发展环境无疑会面临新的变化。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在企业没有完成转型升级的情况下,既有路径下的发展自然会受到越来越多的约束,比如市场需求减少、资源环境要求提升等。 此种背景下,企业发展就面临着生产任务减少、企业开工率不足等问题,企业总支出大幅减少。但对于企业来说,工人的工资是刚性支出,即便在市场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可能出现部分回调,也没有大幅降低的可能。这正是不少企业劳动力成本占比大幅提升的原因。于是出现了一些劳动力收入成本支出占比短期内由过去的百分之十几快速提升到20%甚至30%以上的情况。如果忽视这一细节,仅从面上来谈劳动力成本占企业生产总成本的比例,就可能以偏概全。 其次,从中长期来看,中国企业生产成本的确在持续走高,但并不能仅仅归咎于劳动力收入的提升。 此前,关于中美生产成本的比较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不少人一度认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高于美国,甚至有人将部分企业的转移完全归罪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上。 实际上,有企业曾就在中美建立相同规模企业成本做过比较后发现,美国的劳动力成本是中国劳动力成本的5倍,而中国高于美国的主要是土地、物流等方面。中国的土地成本是美国的9倍,物流成本是美国的两倍,其他如金融成本等也高于美国。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并不像一些人描述的那样夸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宋晓梧就指出,当前企业经营困难,主要是产能大量过剩所致,并不是劳动力成本过高惹的祸。 企业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除了工人工资一定程度提升外,物流、土地、审批、融资等成本过高,才是近年来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的大头。要降低企业成本,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不能只盯着工人的那点工资,更多要从政策、制度等方面破除制约企业发展的掣肘。对于企业来说,更要瞄准创新与转型,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 再者,劳动力收入提升是新阶段发展的现实需要。 从过去的发展历程看,有学者研究指出,从1978年到2015年,中国人均GDP增长了20倍,而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了13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了14倍。城市居民收入有30年增速低于GDP的增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有20年低于GDP的增长。也就是说,中国是以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共享发展应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共享发展,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要求缩小贫富差距。再加上适龄劳动人口的减少,低工资的道路在中国已经行不通了。提高职工的收入,是缩小收入差距的现实路径之一。 “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提升老百姓的收入,这是增强人民获得感的必然要求。不少学者也认为,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劳动力成本的合理提高,有利于政府重新审视并改善企业的总体经营环境,提高就业质量。工资水平的提高会倒逼企业推动技术进步,从而倒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推动全要素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总之,对于新常态下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增长,衡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新旧动能转换的指标,除了过高资本投入转向资本投入高效、过多资源消耗转向能源资源节约、过大环境污染转向生态环境友好等指标外,过低劳工成本转向收入分配公平和公共服务均等也是不能忽视的重要标准。 当然,从保持企业竞争力的角度看,短时间内过多、过快提高劳动力工资也不太可取。在这方面政府也不是不能作为,工人工资还是要涨,但可以通过调整最低工资增长幅度,适当缓解工资成本过快增长带来的影响。 (刊于《瞭望》2016年第50期,原题《全面看待劳动力成本上升》 瞭望记者/王仁贵) |